250小说网 250xsw.com

第233章 真实身份

言默 / 著

微信公众号搜索"250文学网"




众人见天山童姥的样子后,纷纷在暗自吃惊于她的美貌,也就只有扫地僧的睦瞳缩了下,他心里无比的警惕,毕竟是绝世高手,见着此人的姿态后,便大感不妙了。

铁心恒笑道:“慕容老贼,既然躲在【少林寺】中,又何必从里面出来呢!”不错,此人的身份在刚才,铁心恒已完全确认了,就是慕容氏的人,应该是慕容博的父亲,或者是母亲,至于他的推断且看后面。

天龍原著中扫地僧曾说,来了【少林寺】不知是四十二年,还是四十三年”。说明扫地僧至少是在中年,甚至是老年后才投身少林,乃半路出家。

扫地僧的武功高强,并且一眼看出鸠摩智用的是逍遥派的【小无相功】,而逍遥派连名字都少让人知,他若不是此中高手,又怎能仅凭出手既知其源。另外其人精通医道于佛理。

但是铁心恒看扫地僧的年纪,比起【逍遥派】的三老差不了多少,他进入【少林寺】中的时候,也是带艺出家的,自身出自那一派并没确定,但是可先从【逍遥派】说起。

【逍遥派】有四个弟子,其中李沧海的去向不知道,但她却是个关键的人物,到底去哪里了呢!从原文的黄眉僧中,可得知些大概的情况。

在四十三年前,慕容博(当时十五六岁)一击之后,见黄眉伤而未死,想二次出手,是他母亲出手拦住,才留下黄眉一条小命。

少年慕容博随手一招拿下,习武十来年武功高强的青年黄眉僧,俨然已经是个一流高手了,而他老妈居然随手一马鞭便制住了他,并且从母子俩的对话来看,似乎慕容博的武功有不少是老妈调教出来的。

这个少妇看来不仅也会武功,而且见识甚高(她一眼就看出黄眉大师的师承来历和武功火候),四十三年前这少妇是差不多四十岁左右。

再看李沧海,据李秋水回忆,当年她和天山童姥相争之时,小师妹不过十一岁。那时天山童姥二十六岁,无崖子二十三岁,李秋水十七岁,至童姥死时九十六岁。

算来李沧海也有八十一岁了。回到四十三年前,那时候李沧海刚好三十八岁,这时我们可以发现慕容博的母亲和李沧海的年纪相仿,而且武功见识又都是高手。

另外,从无崖子的女儿王夫人未婚先孕,竟安稳的嫁到姑苏。到慕容博竟和他娘子研究天下少有人知的【凌波微步】,这些也可以看出慕容世家和逍遥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是李沧海不清楚这门步法,只是从姐姐李秋水的口上,探知了下口分,夫妇二人这才进行推演。

从黄眉僧的记忆可以得知,在四十三年前是护送一位京官从汴梁回山东老家,在路上青豹岗,遇到的慕容博母子。

他转头看去,见一匹驴上坐的是个三十六七岁的妇人,另一匹驴上则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眉清目秀,甚是俊雅,两人都全身缟素,服着重孝。”

当时母子二人身着重孝,再从其对话可知,显是慕容博父亲新死,这就产生一个疑问。若是慕容博父亲死在外面,为何不见母子二人运送棺材回家。

就是半路有事要办,量来也不至于母子都走掉,只留下几个家臣护送棺材。若是慕容博父亲死在燕子坞家中,他们母子重孝在身不好好守灵,又怎能双双离家,就是去朋友家报讯也断无母子同去的道理。

那慕容博父亲怎么死的,死的时候在哪?

原著中老和尚把慕容博萧远山先打死再救活的场景,据此可推理,练功太多导致的走火入魔是一定要先“死”一回才能解救的,没经历过“死”的人是不能真正再“生”的,否则就冲不破武学障,应该是在因缘巧合的情况下,进行突破了。

慕容博的武功十五、六岁就已经如此高强,他父亲更是何等厉害。

观之后来慕容博及萧远山假死后都选择躲在少林偷练武功,一方面固然是继续修炼更多更强的绝学,一方面亦是隐隐意识到武学障已对他们自身造成的危害,打算借少林无边的绝世武学以冲破障碍。

可惜若不是无名老僧点破,至死也不会知道只有佛法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显然,四十三年前或更早的时候慕容博的父亲,必然同样碰到武学障而在劫难逃,唯一的选择当然也是前往少林寻求帮助。以慕容世家的身份地位需要外力的帮助,行动及其安排自是尽可能隐秘。

能做到少林上下没有几个知道这事的人又可能及时帮助他的人唯有当时的少林方丈即灵门大师,玄慈一辈的师傅。

铁心恒的这些推理若完全不错,那么此人就是慕容博的父亲,并且在原著中为何宁愿让自己受伤,也要化解二人的恩怨,无怨的受了萧峰的掌法,这会儿见着他目中凶光射出后,整个人就更加肯定了。

慕容氏氏一脉单传的,所以扫地僧自然伤心了,这会儿儿子孙子的死讯都有,也是想要以此报仇,并且从中出现了,或许是在【少林寺】呆的太久了,扫地僧因佛法化解身上的戾气,就没有似儿子样,处心积虑的想要复国。

铁心恒推断出这些结果后,也确实为无崖子感到悲哀啊!自己喜欢的女人,都嫁人生儿育女了,他都丝毫的不知道,并且在学艺的时候,还四处摘花惹草,这才落得这个下场。

扫地僧听着对方的话后,整个人都吃了惊,仿佛连自己身上的任何秘密,在对方眼中都无处遁形了。

(第五更,就这样吧!头疼太高估自己了,或许最近说过很多次都没有算话,对大家说声抱歉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