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小说网 250xsw.com

第190章 南天中华的迷梦

曾灵 / 著

微信公众号搜索"250文学网"




永乐帝朱棣所任命征讨安南的三名年轻的将领,成国公朱能、西平候沐晟和新城候张辅,均为“官二代”。虽为祖上萌恩,但自己亦非常努力。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朱能,享年三十七岁。朱能早年跟随尚是燕王的朱棣出征漠北,很有战功。建文时期,与张玉擒杀监视燕王的张昺、谢贵;真定(今河北正定)之战中击败耿炳文,郑村坝之战中击败李景隆;白沟河大战中击败平安;燕王朱棣在山东东昌被围,陷入绝境,张玉战死,靠朱能殊死砍杀,将燕王救出重围;安微灵璧大战中,朱能俘虏平安部队十余万人……

朱棣称帝后,朱能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掌管军权,地位仅次于丘福。

沐晟,大将沐英次子,世代镇守云南。自四川选拔近八万精兵,负责大军后勤保障。

张辅,年仅三十一岁,为已战死的河间王张玉的长子。

除上述三名官二代之外,尚有丰城候李彬等十八名将军,统兵三十万,由广西、云南等地分道出兵安南。兵部尚书刘㑺参赞军务,刑部尚书黄福、大理寺卿薛品负责军队后勤保障。

永乐帝朱棣在南京秦淮河边的龙江宝船厂大摆宴席,大宴出征将士。

永乐四年七月十六日,朱能挂上征夷将军印,自南京出发。朱棣亲自送至长江边。大军士气高昂,以泰山压顶之势向安南进发。但朱能在路途之中,染上疾病,一病不起,一代将星遽然陨落。朱能是朱棣的家生奴仆,追随朱棣自北京杀至南京,和他一起拼死保卫朱棣的便是张玉,可张玉早已在战场上阵亡。如今朱能因病去世,朱棣好不悲伤,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表示哀悼,并亲自撰写祭文……大军未战先失一帅,本为不详之兆。永乐帝朱棣立即任命新城候张辅为主帅,主持军务,沐晟协助。

时年三十一岁的张辅临危授命,他虽然年轻,但他有个好爹。但他的爹爹张玉在奉天靖难战役中悲壮牺牲,让朱棣对张辅格外眷顾。原本此次张辅只要随着父亲的老哥们儿朱能凑个数,打个胜仗便可继续加官进爵。可朱能一命呜呼,这副担子他不挑也得挑!

张辅率领近三十万兵马,兵分两路,自广西和云南分道进兵,发动钳形攻势,杀向安南……

当胡季犛父子刚闻知大明帝国竟然出兵,吓得瑟瑟发抖;待得冷静下来,却是强振精神,从容开始布局。因为安南数百年来便有一个“南天中华的迷梦”……

公元1076年(北宋熙宁八年)宋越熙宁战争中,李朝大将李常杰与宋军在如月江、富良江一带交战时,安南军队无心恋战。李常杰为鼓舞士气,假托神意,做诗一首,为《南国山河》:

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

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

李军听后,士气大振,在如月江“趁宋军力困,夜渡江袭击,大破之。宋兵死者十五六,遂退广源州”。之后,不久李仁宗李乾德便遣使入宋,奉表“谢罪求和”,宋越战争就基本结束。

此后该诗在安南家喻户晓,被誉为安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宣言”!

王九潜心研究过历史,他惊讶地发现,如若将中华帝国看作是一个巨人的话,那这个安南便是一个不安份的小弟!安南人民从来都不是一个安份的主,如同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般,古往至今,不断“抗争”,地盘越抗越大。

安南之北为中华帝国,那在安南看来,北有强敌,不得不南。安南地形南北狭长,东西最窄处仅百里,东临大海,西边是高耸的长山山脉和高原地带,西北与中华帝国险峻的云贵高原相接,东北地形较为平坦,毗邻岭南地区。“一条扁担挑着两个箩筐”,是对安南地理的形象比喻。

两个“箩筐”,一个是红河平原,一个是湄公河平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的丰腴之地。这其中,北方的红河平原是越族安南人的根据地,中部的狭长地带则是占城国的家园,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是真腊所有。安南扩张的历史,便是越族安南人扩张的历史。

但其实,越族安南人独立的时间相对较晚。越族安南人所居的北方地区在五代之前一直牢牢地被中国的中央王朝所控制,而此时占城和真腊此时已经建国达几百年。然而,越族安南人却在被统治的期间,蓄养了日后扩张的弹药。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大幅扩展了在安南的势力。

中华螃国对安南北部的控制产生了两个重要后果:第一、红河三角洲的安南人民会种田了,安南为东南亚第一个水稻种植的中心,可供养其稠密的人口和复杂的社会;第二、中华帝国实际上使今安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完成由原始社会末期向封建社会历史性的跨越!

这一切都为安南北部日后的独立与扩张提供了条件。

至晚唐时期,安南北部终于等来机会。随着中原动荡藩镇割据的加剧,军阀们也开始谋求独立发展的道路。从曲承裕统治静海军(905年)到李朝成立之前(1009年),越南先后有五个统治者掌管国家政权,即曲氏、杨氏、吴氏、丁氏、前黎等。

而新的国家一诞生,便与北方的中华帝国展开了频繁的战争。仅在半个世纪内,安南先后与南汉军队发生了两次战争(930年和938年),与宋朝发生一次战争(981年)。

在战争中,安南向老大哥学了很多,充分体现了新生国家的活力,虽然没有达成发动战争掠夺领土的目的,但也让那时的中华帝国统治者放弃了收复安南故地的打算。与此同时,安南统治者边打边学,在朝代更迭与战争中飞速学习老大哥----中华帝国,不断完善国家政权体系。

 
目录